信义老兵坚守承诺苦寻28年送还战友遗物
2018-01-03 09:27:00 来源:江苏文明网
李锦华,男,1965年6月出生,退伍军人,扬州市宝应县小官庄镇敬老院院长。
李锦华1983年入伍,荣获过三等功。多年来,李锦华珍藏着牺牲战友唐伟托付的一个饭盒,始终坚持寻找战友亲属。退伍后他放弃组织安排的工作,主动要求到比较艰苦的敬老院,视老人们如战友双亲,像子女一样细心照料。经多年寻觅,终于在战友墓前将遗物饭盒亲手交到亲属手中,兑现了28年前的承诺,并且逢年过节看望战友老母亲,替战友尽孝。
“我决不辜负镇党委、政府对我的信任,不辜负老人们对我的厚望,我会全心全意地照顾好老人,让他们享受好晚年的生活。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,他就是宝应县小官庄镇敬老院院长李锦华,27年如一日照顾五保老人,把敬老院当做自己的家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,李锦华的默默奉献得到市、县领导及社会各界和五保老人的高度评价,曾先后被授予的“市老龄工作十佳先进个人”、“扬州市最美勤廉民政人”“宝应好人”、“ 宝应县劳动模范”“ 优秀院长”、“优秀共产党员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2017年1月当选为扬州市第八届人大代表。
为了嘱托,他为战友保管遗物28年
“李锦华,我先走一步了,饭盒和勺子交给你保管,如果我牺牲了,你就留着用;如果回得来,你再还给我。”
“我等你活着回来……”
1985年6月9日傍晚5点多,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前线,李锦华没想到,这是他和好战友唐伟的最后一次对话。
1983年底,18岁的宝应青年李锦华入伍,结识了同在山东青州服役的南京人唐伟。在新兵连的日子里,因为都是江苏老乡,又兴趣相投,他俩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,“1985年3月,我们奉中央军委命令奔赴老山前线。”李锦华回忆道,俩人在阵地的猫耳洞里闲谈时,谈到如果在战场上有一方牺牲,另一方要经常看望家人,代为尽孝。他俩经常一起吃饭,看到唐伟的汤勺很特别,唐伟说:“这是参军前妈妈给的,是我最宝贵的家当。”
2个多月后,在部队第一次进攻战斗中,唐伟被选进突击班去前线扫除障碍,他把自己最心爱的饭盒和勺子交给李锦华保存。第二天,李锦华也和三连其他战友打进攻战,战斗空闲时到处打听唐伟,有人说他可能牺牲了。“我非常难过,一直没见到他的遗体,那次战斗很激烈,我们连队一天就牺牲了12名战友。”说罢,李锦华眼圈红了。知情的战友叫李锦华把唐伟的饭盒和勺子扔掉,唐伟牺牲了,看到他的遗物会更加难过伤心。李锦华想:唐伟把心里最爱的物品交给了我保管,是对我的信任,我坚决不能扔掉,我要好好保管,日后总有一天送到他的墓上或交给他的家人。于是,他将战友的遗物作为自已最重要的财物保管。由于李锦华在部队的突出表现,所在部队党委批准他火线入党,并荣立三等功。
1987年底李锦华退伍回到家乡,除了随身物品,还带着用红布包裹的饭盒和勺子。想战友了,就常拿出来看看。在宝应, 他搬过四次家,每次搬家都把战友的饭盒和勺子贴身带着。有一次,李锦华上班去了,七岁的儿子调皮,从柜子抽屉里翻出了饭盒和勺子玩耍,从不打孩子的他,回家后把儿子狠狠揍了一顿,然后抱着哭泣的儿子,含着眼泪讲起了“唐伟叔叔的战场上勇敢杀敌”的故事。“烈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,如果把他的遗物损坏了,我怎么和唐伟的家人、自己的良心交待啊!”后来,他就把饭盒和勺子放到家里柜子最高的一层小心收藏起来。
退伍后,李锦华一直想方设法寻找牺牲战友唐伟及其家人的消息。1998年前后几年里,李锦华特地把唐伟的遗物带在身边,到南京大海捞针般寻找过几次唐伟烈士的墓地,从雨花台烈士陵园到雨花区烈士陵园都找了遍,有时中午饭都顾得上吃,不放过寻找唐伟烈士墓和唐伟家人的一丝希望。但是,当时各方面的联络方式不畅通,牺牲战友家的详细地址也不清楚,每次李锦华都无功而返。
为战友尽孝,南京认“妈”
2013年10月18日晚上,一次与南京战友聚会上,一直记挂着牺牲战友唐伟的李锦华,请南京的战友们帮助寻找。其中一位战友陈尧刚好认识唐伟的表妹,从而终于得到了唐伟家人的信息,并找到了唐伟战友的墓地。10月20日,在南京雨花功德园,李锦华缓缓走到唐伟的墓前,双手颤抖着捧上包在红布里的饭盒和勺子说:“兄弟啊,我来迟了,28年啦,让你久等了,把饭盒和勺子给你带来了,我现在知道你在这里,以后会经常来看你。”
2014年清明节期间,李锦华带着家乡的白酒和鲜花,和南京籍十几名战友一起,再次来到雨花区功德园唐伟烈士墓前,李锦华对唐伟说:“兄第啊!清明节到了,想你了,又来看你了,在云南前线都是你请我喝酒,哪时我们农村兵没有什么钱,今天我带了家乡的酒,请兄弟尝尝,我还有个心愿,在猫耳洞里我俩说好的,有一方回不去,另一方代为看望对方亲人。南京的战友今天也在这里,我请他们帮我联系你的家人,我会尽快实现这个承诺,兄弟啊!好好安息吧,下次再来看你”。
2015年清明节前,李锦华再次来到唐伟墓前,拿出参加央视综艺频道《回声嘹亮》节目录制时,请蒋大为、王洁实和王立平三位艺术家现场签名的电影《戴手铐的旅客》光盘。“兄弟,我们的故事,中央电视台都知道了,并向全国电视观众播出了。”说完,李锦华唱起两人都喜欢的《戴手铐的旅客》的主题歌《驼铃》:“路漫漫,雾茫茫,革命生涯常分手,一样分别两样情。战友啊战友,亲爱的弟兄,当心夜半北风寒,一路多保重……”祭扫结束后,李锦华带着家乡的特产来到唐伟老家,看望唐伟母亲。唐伟妈妈住在小区二楼,刚进唐家门,看见唐伟母亲,李锦华就紧握住老人家的双手,激动地说:“妈,儿子替唐伟看望您了!我和唐伟俩人战场上感情深厚、亲如兄弟,您就把我当成儿子吧,您身体好吗,我以后会经常来看您!”
随后,每年的清明节期间,李锦华总是雷打不动赴南京祭扫战友,回忆部队那段难忘的时光。每次祭扫完唐伟烈士墓后,他还买鲜花等祭品来到唐伟父亲的墓前,替战友唐伟,为其父亲唐连富老人扫墓,代为尽孝。平时,李锦华也会经常打电话给远在南京的“妈妈”,嘘寒问暖,嘱咐老人保重身体,并表示,等老人方便时,一定将唐妈妈接到宝应家中生活。《新华日报》、江苏电视台等媒体也相继报道了李锦华南京认“妈”的故事。
为老人尽孝,老人称他为“儿”
李锦华退伍时刚满23岁,本可分到一份不错的工作,但他主动请缨到镇敬老院工作,先后担任过出纳、副院长、支部书记、院长。一干就是二十几个春秋,军旅生涯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,在他的身上既有农民的憨厚,更有老兵的执着。到敬老院工作后,院里先后有6位抗战老兵来这里安度晚年,李锦华最喜欢和他们交谈,听他们讲抗战故事,有火线入党的,有战场上多次立功的,有在前线负伤的。李锦华深知这些老兵是共和国的功臣,他们没有儿女,更需要有孩子关心,更需要有亲情的温暖。27年来,他以真心换真情,耐心细致的开展工作,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,了解他们的需求,耐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。82岁的五保老人陈立风身患胃癌,经尝出现便秘。李锦华给老人打扫卫生时发现坐便器时常不通,就亲自为她清理大便。老人难为情的说,你是院领导不可以干这个的。可李锦华说,您就把我当成您儿子吧,儿子为母亲做事情有什么不可以的呢!敬老院老人临终前,李锦华基本上都会守在床边,默默地看护老人,陪伴着他们安详离去,他先后为6位抗战老兵和近120多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。多年来,李锦华始终“以院为家”, 每天第一个来院里上班,最后一个离开单位,也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日。他把这里当着第二战场,把他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五保老人。拿他自己的话来说:“既然党和政府将老人们交给我,我就要负好责,当好勤务兵,要让所有老人都过得比在家更温暖、更快乐。”
很多人曾劝他说:“老李你真傻,凭你的本事和吃苦劲,随便去干什么事业,都比现在强!”对此,李锦华总是一笑了之。为改善老人生活,他起早贪黑地和大家一起自己种菜,把有限的经费节省下来,多让老人们吃上鱼肉。李锦华还一直兼职敬老院的花草管理员,一有时间他就蹲在花草中,不是松土施肥,就是打药修剪,把整个敬老院打扮得像个花园。为了让老人生活得更好,他还在院里搞创收,将老人们吃剩的饭菜用来养猪、养鱼。夏天,猪易生病,且虫子较多,每天他都要和饲养员一起打扫猪舍,观察生猪的情况。一天下来,他身上的汗味加上猪粪味熏得家人都不愿意靠近。可当看到生猪的出栏率高了,老人幸福地吃上猪肉时,李锦华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。老人们都说,李院长其实就是个炊事员、保洁员、保健员、园丁……每天马不停蹄地张罗着这个“大家庭”里里外外的事。
20多年来,李锦华以一个老兵的执着,兑现了与战友的承诺,为战友尽孝;更以一个老兵的忠诚,践行着对党的誓言,为五保老人服务。他用无悔的青春,书写了一个信义老兵的感人故事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http://www.yunhaoren.com